在光山的十里镇,有一位这样的90后青年——油条挂面传承人刘保华,在到北上广闯事业的热潮里,逆风而行,在建立人生事业的十字路口,毅然决定回乡传承油条挂面技术,一步一个脚印,将这份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味道,传承和发展下去。
走进十里镇杨湾村刘保华家的庭院中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挂在架上一排排整齐的挂面,丝丝分明,散着面香。
刘保华正在制作晾晒传统手工油条挂面 谢万柏 摄
“我家从爷爷那辈就开始做油条挂面,不敢想象这份承载了光山人的共同记忆的手艺万一丢失,会有多让人痛心,所以我一定要把油条挂面的手艺传承下去。”刘保华分享他的想法时说道。
毕业后就选择回到村里的刘保华,经过十余年的努力,创办了保华手工油条挂面工坊。
挂面工坊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。早几年村里水泥路还未修建,每当下雨时,泥地使车子难通行,挂面的运出成了难题。工坊最初的人也不多,大多也都是村子的叔叔阿姨,在不干农活的时间里来工坊上班。
近几年,在多方的努力和支持下,水泥路修建了,销量逐渐上涨了,工坊也从3—5个人到如今的100+人,生产的挂面在线上通过光山电商销往到全国各地,线下通过批发零售销到各大粮油超市。工坊的发展带活的不仅是传统手艺,也是乡村劳动人口的再激活。
据了解,手工挂面的制作从和面到开条、搓条、上条晒面,先后要经历26道工序制作而成,光山油条挂面前后五次醒面,面劲有韧性,下水煮后,又变得细腻而柔软,吃起来养胃又健康,老少皆宜。
刘保华传统手工制作挂面已有30多年的历史,在他家的作坊里,他和工人们赶着晴好天气,进行压皮、合皮、出面,一批晾晒好的面条取下,另一批做好的面条又挂上晒干。随着节令更迭,晾晒时间往往也会稍作调整,正因为如此细致而讲究,做出来的挂面才如此的口味独特,嚼劲十足。
2023年,在多方协同努力下,刘保华挂面工坊又与光山县文产特派员项目“余粮乡创”达成深度合作,结合传统制面技术与创新产品包装与营销,打造了新光山十宝“有盐在先”油条挂面,产品逐渐走出光山、走向全国。(郝昱玮 李泽昌 谢万柏 向宣垣 陈微)
标签: